首頁 > 文章專欄 > 《當了媽媽,我還能是自己嗎?》- 找回自我平衡的關鍵
2025/03/11

《當了媽媽,我還能是自己嗎?》- 找回自我平衡的關鍵
撰文/張可妮 諮商心理師


女性自懷孕、生產到成為母親,世界彷彿縮小了,重心圍繞家庭與孩子轉。我們都是在成為母親那一刻,開始學會怎麼當媽媽的,產後的身心變化、育兒作息的混亂、親職角色的適應,都需要時間去經驗和調適。我們努力扮演好「媽媽」,卻發現漸漸失去了「太太」與「自己」的樣子。如何在這三種關係中找回自我平衡,讓每個角色能自在共存,是許多媽媽共同的課題。

一、與孩子的關係:親密但不失界線

孩子的需求往往直接且強烈,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,母親的陪伴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。然而,這並不表示母親得時刻圍繞著孩子而少了自己。我們可以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,適時設立界線,讓他們也練習等待與獨立。例如,當媽媽需要稍微休息,可以透過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告訴孩子:「媽媽現在需要坐下來喝杯茶,喝完茶之後再繼續陪你玩。」這樣的表達不僅幫助孩子理解媽媽也是有需求的人,也能讓媽媽在育兒過程中保有喘息的空間。然而,當我們將所有心力投入孩子身上時,往往也會不自覺地忽略了與伴侶的親密連結。

二、與伴侶的關係:重新建立親密連結

孩子的到來,往往會為夫妻關係帶來變化。過去的兩人世界,變成了三人或更多人的生活,彼此的關注點容易從伴侶轉移到孩子身上。這段時間有意識並且刻意經營夫妻關係變得特別重要。我們能從日常的小細節做起,例如每天睡前花幾分鐘聊聊彼此的心情,而不只是討論孩子的狀況;偶爾安排約會時光,即使只是一起散步或在家享用一頓沒有孩子打擾的午餐,也能維繫彼此的感情。親密關係的維護,不需要大費周章,而是在日常中持續累積愛的存摺。

三、與自己的關係:找回初心與自我照顧

在成為母親後,許多人會發現,自己過去喜歡的事情好像變得遙不可及。然而,照顧好自己,才能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孩子及伴侶。找回自我的方式不需要太複雜,或許是看本喜歡的書、追部想看的劇、一杯咖啡的獨處時光,都能讓內在的自己獲得滋養。允許有關照自己的時間並不是自私,而是讓自己有力量能長久走在這段母職的旅途。

四、平衡三種關係的關鍵

要讓媽媽、太太與自己這三種角色能夠和諧共存,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方式:

  1. 高品質的相處時光:時間的長短並非最重要的,而是專注的陪伴能帶來深層的連結。例如,與孩子相處時放下手機,全心投入遊戲或對話;與伴侶共度時光,能專注於彼此,而非只是聊孩子的事情;獲得獨處時間,就好好享受當下的放鬆。
  2. 練習調整步伐,接受不完美:練習調整生活、育兒、工作與關係間的步伐,意味著能允許自己有適應的過程,接納自己偶爾會有疲憊、困惑,甚至挫折沮喪,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。當我們能夠對自己溫柔一些,給予自己喘息的機會,也才能更穩定地面對親密關係及育兒的挑戰。
  3. 允許角色間的流動與和諧共存身份多重並不意味著會相衝突,我們可以是孩子的母親,給予照顧及陪伴;是伴侶,維繫感情、成為彼此有力的支持;也能是自己,擁有獨處與個人生活的空間。當我們允許在角色間自由切換,而不因專注某個角色而內疚,就能更自在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
成為母親的路上,並非走一條筆直而清晰的道路,而是經驗一場充滿擺盪、調適與學習的旅程。我們可能會在「母親」的角色中迷失自己,也可能在親職與伴侶關係之間感到拉扯。然而,在這趟旅程中,我們不需要完美,而是能帶著覺察,溫柔地與自己同行。

在媽媽、妻子與自我間找尋平衡,是能讓每個角色被看見與滋養。當我們願意給自己空間去愛孩子、經營親密關係,也照顧自己的內在需求,便能在育兒與人生的旅程中走得更加穩健踏實。